為進一步推進和落實好“百團千員”助農增收工作,2022年7月14日至20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組團的“富寧縣食用菌產業農科服務團”團長羅紅梅高級實驗師、團隊成員敖成策、何俊、呂童和陳德超一行五人組成助農增收工作小組,按照服務團擬定的工作計劃到文山州富寧縣及周邊地區開展調研和相關科技服務工作。
近年來,富寧縣依托獨特資源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以來,受廢棄菌棒污染的影響,食用菌的連續種植受到極大挑戰。自2018年以來,針對廢棄菌棒污染,食用菌團隊應富寧縣相關部門和企業的邀請,開展相關合作,應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對廢棄菌棒進行肥料化發酵處置,變廢為寶,以減少廢棄菌棒對食用菌連續種植的影響。依托前期相關項目以及三區科技人才服務等工作的開展,利用黑木耳等食用菌采后廢棄菌渣肥料化發酵處置制成的菌渣有機肥,經過幾年來在苦參、金銀花、黃精、姜、水稻和蔬菜等種植田間施用試驗示范,肥效表現好,不僅產量和品質得到提升,而且蟲害少,感病率低,化肥施用量減少,土壤結構得到逐步改良,田間施用反響好。2022年6月10日至11日,應種植戶需求,食用菌產業農科服務團分別在木央村和睦倫村,在廢棄菌渣加入發酵菌劑和必要的輔料堆捂發酵黑木耳等食用菌采后廢棄菌渣,經過15至20天的堆捂制成有機肥50余噸。本次助農增收工作中,特派團工作小組為邊境貧困村睦倫村種植戶無償提供有機肥10噸,并指導種植戶在苦參和黃金種植中進行施用示范。此外,工作組成員從自己專業角度為屬地的云南強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食用菌種植戶栽培的榆黃蘑、鹿茸菇、平菇等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技術方面的需求給予了技術指導和幫助。
文山州和臨近的紅河州地域獨特,立體氣候明顯,氣溫、濕度適宜,野生食藥用菌資源豐富。本次調研和科技服務工作中,工作小組對富寧縣邊境村木央村、睦倫村、毛家灣村、沙莫村、文山市及紅河州彌勒市、蒙自市和屏邊縣等區域的野生菌資源開展了調查和采集,在海拔200-2100米區間采集到具有研究價值的靈芝、木耳、雞樅、銀耳等野生食藥用菌標本50余份,為團隊后續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源。
通過本次特派團工作小組助農增收工作的實施,為邊境貧困村中藥材種植送去科研成果,為食用菌種植解決相關問題,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幫助,工作隊的工作開展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受到當地村委會,企業和老鄉們的歡迎。(審核:李樹紅)
廢棄菌渣有機肥堆捂發酵調研
為中藥材種植無償提供菌渣有機肥
菌渣有機肥在姜、黃精和苦參等作物上進行試驗示范和技術指導
野生菌資源調查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