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切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在干事創業中增長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在為“三農”服務中增進同農戶心心相連的團結、在積極作為當中增加提煉經驗凝聚力量的信心、在逐步歷練成長當中增強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斗志,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實際成效,把黨旗插在田間地頭和深山老林,在廣袤的基層大地上高高飄揚。2021年11月26日,種質資源保存創新團隊成員周國雁副研究員赴尋甸開展加工麥穗花小麥資源栽培技術服務。
近些年,隨著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花卉消費也從節假日的特別準備逐漸變成老百姓日常的生活點綴。在云南,2500多種花卉四季綻放、各種奇樹異草也經冬常綠,所以,鮮花不足為奇,相反干花,卻以其觀賞期長、不易折斷、花枝藤根顏色各異頗具韻味而引起了消費者的另種青睞,從而干花產業也日漸成為花卉產業的一支生力軍。據于此,麥穗花也隨之走俏,加之其大麥有“大賣”之諧音,意味著生意人財源廣進、興隆發達,同時,麥穗也代表著收獲、希望和種子等寓意,所以,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制作小麥干花要求小麥長到八成熟就要收割,此時重量輕且經過加工后麥芒不易掉落,成形后美觀又自然,是麥穗干花最佳的呈現姿態。示范試驗顯示,種植用于干花與種植面粉加工原料的小麥相比,農民每畝收入可從700-800元,增加到3000-4000元,農民增收效益顯著。
但是市場上缺乏麥穗花的專用品種,為真正解決這一問題,種質資源保存創新團隊在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項目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云南分庫(NCGRC-2021-030)項目支持下,開展麥穗花專用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展示示范專題服務,目前,自主培育的多個專用品種具有長芒、耐貧瘠等特性,不僅符合麥穗花加工需求而且也適宜種植在缺水缺肥的山地,這一方面解決了市場對麥穗花的需求,另一方面則將農戶貧瘠山地有效的利用了起來。團隊于2021年5月將100公斤專用品種種子送往東川區銅都鎮老村村民郭有清家,其分別將種子種植在了東川區銅都鎮老樹村和尋甸縣金源鄉,由于專用品種培育地為嵩明,而東川和尋甸均與嵩明氣候、土壤等存在差異性,為了讓這些種子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周國雁始終心念著這批種子,她多次跑到地里去,手把手教農戶播前整地、播種密度、科學的水肥管理及病蟲害的癥狀及防治方法等系列麥穗花栽培技術?,F今,這些地區的小麥已經順利進入孕穗期,但此時既是小麥病蟲害防治時期、也是追加肥料的關鍵時期,于是周國雁又坐不住了,她清楚地知道這一階段小麥的長勢直接關系到小麥今年的收成,所以必須要當面告訴農戶小麥抽穗期田間管理的具體措施。來到地里,她俯下身認真仔細做小區株數測定,根據周邊的山形地況,完整地列出了田間管理要點,并且鼓勵農戶說,“照著我說的你們去做,就能發揮專用品種的優異特性,今年你們的產量一定低不了”。
這雖然只是諸多次科技服務活動的一項,但周國雁干起來絲毫不懈怠,把農戶的需求放在心上、把鄉村振興的責任扛在肩上,她覺得這是每一個科技人員的責任和使命,更是一名共產黨員詮釋責任意識和為民服務意識的最好體現。(審核:陳佳)